他從事小動物臨床醫療工作18年,擅長CT、核磁影像學診斷判讀和內科、貓科、老年性疾病。曾獲得2015年“西南地區寵物醫生聯合會杰出獸醫”,2017年“四川省優秀青年獸醫師”等多個榮譽稱號,是國內最早學習并從事磁共振及CT影像掃描判讀的獸醫之一,對高、低場磁共振成像技術經驗豐富,先后獲評新瑞鵬“專科百強”影像科名醫、集團抗疫最美逆行者"二等獎"等殊榮。
本次百人百佳訪談嘉賓是來自新瑞鵬維特(深圳)動物醫院的運營副院長李曉坤。
通過人醫系統,摸索中慢慢起步
大家好,我是李曉坤。
2000年,我從西南大學動物醫學專業畢業,2003年進入寵物醫療行業,2006年獨立創業在成都自營醫院十年。
憑借一張桌子、一根聽診器就可以看病的寵物醫療年代,傳統的寵物醫療技術診斷方法也可以給我帶來好的生活,古人說“少不入蜀”,經營自己的2家社區醫院,我過著一種典型成都人生活,十分悠哉。
但是時代在發展,行業也在發展,一個病例撞醒了我。2013年左右,接診一只癱瘓哈士奇。我憑借經驗診斷是腰椎的問題,很大的幾率是腰椎間盤突出。客戶詢問治療方案,我告知可以采用中醫針灸理療的方式進行診治。客戶詢問我康復幾率有多高,我卻給不出一個明確回復。后來這位客戶帶著他的狗去了北京,經過核磁共振診斷后,確定是腰椎間盤突出,北京的醫院采用外科手術,進行開窗和減壓術治療。預后良好,這只哈士奇大概一個月左右站了起來。
這個病例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安逸的生活環境丟掉了我從事寵物醫療行業的初心。滿足于一個全科醫生生活,其實我已經到了技術瓶頸,繼續這樣下去,技術不會再有發展。后來我通過各種自學,參加各種培訓,希望找到提高技術的路。
在這期間,我的老師邱賢猛給了非常大的幫助,也是他給我點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希望走能上專科技術的道路,能在技術上面有所發展,就需要放棄一些東西。2015年我做了一個決定,將自營醫院轉讓給徒弟,放棄私人經營者身份。回到邱賢猛老師旗下,進入新創立的心之旅動物醫院(現為成都新瑞鵬中心醫院),也是當時成都最大的動物醫院,只作為一名動物醫生專注技術提高。
進入心之旅動物醫院,最早的專科方向是貓科和內科,因為心之旅要上CT和核磁共振設備,選派了醫院包括我在內的3名醫生外出學習設備操作。這可能是除了X光和B超以外,我第一次接觸到高端影像。在這個過程中,我對高端影像學領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這也是我學習磁共振和CT領域的一個啟蒙階段。
這期間邱老師也給予我非常大的支持,因為高端影像學在動物醫學臨床上也是啟蒙階段,我想學但是國內能夠給予臨床指導的老師實在不多。優秀的臨床影像醫生當時也都在北京、上海,實地學習也有困難。后來邱老師和我自己另辟蹊徑,聯系了川渝地區的幾家人醫醫院,采用我脫離臨床的學習方式,花了一年時間對核磁共振和CT進行了系統的學習,開始自己的影像專科之路。
因為高端影像在國內寵物臨床醫療的應用起步也非常晚,沒有前人的指導,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摸索,積極向外伸出觸角:包括跟高校老師和行業專家合作,不斷和人醫醫院的影像主任醫師,溝通、探討,慢慢的,在核磁共振和CT診斷上,我也算逐漸上路了。
包括現在,我也沒有放棄過和各界老師的探討,學無止境。
尋找突破,不斷打破技術瓶頸
在成都心之旅動物醫院,由于消費環境的原因,核磁共振、CT病例量和一線城市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工作幾年以后,我再一次陷入技術發展瓶頸。
2017年底,我接受當時南京的艾貝爾動物醫院石風春董事長(現也為新瑞鵬大家庭體系)的邀請去了南京。這一次,我又在寵物醫療高端影像領域,打開了一塊新地圖。和石總一起為新建的南京艾貝爾動物醫學中心,引進了中國寵物醫療界的第一臺超導1.5T的磁共振。艾貝爾動物醫院中心引進的上海聯影公司1.5T超導核磁共振,是現在人醫三甲醫院常用的一款。
設備的提高讓很多人醫方面的影像檢查技術,比如磁共振心臟檢查這種人醫醫療流程的金標準都可應用到寵物臨床上,因此在南京艾貝爾工作期間,我開始一步步嘗試著把人醫醫療技術帶到臨床應用中來,最先就從寵物心臟磁共振影像入手。當時也得到了南京農業大學楊德吉教授和姚大偉教授的支持,以及南京當地一家三甲醫院的影像科主任醫師幫助,他們也給了我很多臨床指導。在此合作期間,我們和南京農業大學影像專業一起合作的核磁共振以及CT應用下的病例模型,在南京當下還算是一個小小的技術飛躍。
不過由于南京當地城市環境比較保守,我從小所在的成都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地方,我實在不適應南京。這個關口,機緣巧合聯系上林老師,2019年7月1號,我入職新瑞鵬的深圳維特中心醫院。
深圳也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城市,除了家鄉成都,我目前最喜歡的城市就是深圳。但是深圳房價比成都高太多,不夠宜居,哈哈。
可復制化的專科團隊是深度醫療的核心
獸醫是一門生命科學,只有我們在這條道路上走得越深、越遠,我們能夠解決的問題才越多。像我之前在心之旅,主要是看內科方面的疾病,偶爾做做磁共振、CT。
但是在南京、深圳,我可以把高端影像和多個專科綜合運用起來。例如神經外科就得到長足發展,外科結合影像診斷,再加上康復治療,這一系列流程下來之后,完成一個個病例,讓客戶滿意,我覺得這就是技術在個人價值能力層面的體現。
根據深圳維特中心醫院的統計:過去一年,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10月份,我們醫院影像診斷病例總共545個,基本上都是轉診病例,我個人病例數差不多也是560個左右,基本上80%都是轉診病例。神經外科從去年7月份到現在,我們一共做了30多例,只有3例預后不良,總體來說,這個治愈率已經超過了國內現有文獻統計。
因為深圳維特定位為轉診中心醫院,就轉診病例這一塊,并不是一個人多有能力。
轉診病例本身,第一是動物主人對初診醫生的信任,才有機會轉診,再由我們醫院,通過我的影像學診斷,然后由我來組織,請麻醉醫生、外科醫生,我們一起對這個病例進行一個綜合的處理和治療,最后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醫院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醫療團隊的重要性。診斷如果出了問題,那后邊不用說,根本沒有機會;那如果我只能診斷,不能手術,那也意義不大,基本就到這停止了;如果有診斷,有手術,麻醉不好,因為我們有很多病例,都是十幾歲的動物,如果麻醉不能保證安全,也等于零。我們每一個人在醫療的流程中保證每一個環節的精準性、安全性和完美性,才能達到一個好的預期效果。
維特醫院里的秦毅醫生,他做麻醉,做外科的徐曉林醫生,我們3個人就組成一個神經外科方面小組合。我個人看法,往后的發展趨勢,像這種有機的醫療小團隊、小組合,它其實是可以不斷擴大和復制的。像以前,我們獸醫是大而全,現在畢竟一個人精力有限,而且醫療的發展趨勢也是專而精。
想要做得更專精,例如我只需要在影像科診斷這個方面做到最好,給予外科足夠的指引,外科醫生只要在他的領域做到最好,麻醉醫生在他的模塊做到最安全。這樣一環扣一環,可以發展延伸覆蓋很多病例,然后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去合作,去拓展更多這樣的團隊。
未來,這樣的專科團隊是可以復制的,也是決定行業深度醫療長遠發展的核心。
核磁、CT的影像科進階之路
關于核磁共振,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臨床醫生,你不用研究核磁的原理,你只需要記住水在T1下是黑的,在T2下是亮的,脂肪在T1和T2下面都是亮的,這樣,大部分的問題,你都可以簡單看看。
但是如果作為專科核磁共振診斷的醫生來說,你需要了解T1WI、T2WI是怎么來的,它呈現的一個基本原理,是氫質子的自旋和進動,產生了我們磁共振的技術條件。因為氫質子在機體里面是足夠多,同時它也是帶有正電荷,可以通過他的自旋產生電流,有了電流就有磁場,有了磁場,在切割磁力線的情況下,可以被我們偵測到電流,其實這就是最簡單的磁共振的一個原理。但如果要研究T1和T2的圖像,這里面會涉及到微積分和量子力學,深奧很多。
磁共振和CT這個領域,在人醫系統,現在也在不斷向前推進,創立了更多的檢查檢測和掃描技術,針對不同的疾病,有一個診斷的系統標準。
作為高端影像領域醫生來說,我最欣慰的時候,是看到癱瘓的動物,診斷發現椎間盤突出、脊髓炎之類的問題,通過我的鑒別診斷,然后通過精準治療,最后它能夠站起來,走著離開醫院,寵物主人開心和高興,對我來說就非常滿足了。
對于醫療高端影像領域來說,研究核磁和CT的人員缺口非常大。拿人醫的數據來說,人醫科室人才缺口最大的,第一個是兒科,第二個就是影像科,人醫影像科的人才缺口目前是70萬人。
北京市第五人民醫院的影像科主任楊振漢教授,也是GE的磁共振大家,GE公司特邀專家,他曾經做了一個磁共振原理的基礎講座,講得特別透徹。我有一套他的講座視頻,曾經發給了多個人看過,都是有意向跟我提說想學磁共振,但當我把這套視頻發過去之后,幾乎都選擇了放棄。
對于新技術的推進,我是有動力的,另外在醫療市場其實也有很好的反饋。像前段時間有過來咨詢心臟外科手術的病例,客戶表示如果不是疫情的原因,他可能帶著狗去日本找某某教授做心臟手術,但是國內目前就心臟手術,據我了解,還停留在介入層面,像心臟開胸手術、心臟停跳、葉克膜ECMO的使用等這些技術和應用,在動物臨床上面國內還是空白。
在神經科領域,其實高端專科方面的學習還是需要找到良師益友。比如說,我就很佩服集團頑皮家族的林毓暐老師,我也聽過林老師講課,他的神經學專科方面的造詣很高。因為我在神經學方面不是系統學習出身,國內獸醫學早期也沒有有神經科這方面的專科,都是自己不斷探索和學習。林毓暐老師作為德國漢諾威獸醫學院系統出身的博士,我也經常跟他交流,包括有一些疑難病例,通過向他請教,從他那得到的啟發也是不少。
興趣和堅持都很重要,只有更多的人才愿意加入到高端醫學影像診斷領域來,不斷地去研究,去推動技術的發展,我們才能做得更好。僅靠林毓暐老師或者集團的另外幾位專家,不管牛不牛那都是推不動的。一定是要有更多的年輕人,更多對這個專科感興趣,并且在臨床上熱忱堅持的人加入,才能把影像科這個專科做得更好,不斷地往前推進。
謝謝!